公开课系列①|课堂即景区:《中国旅游地理》公开课实现知识传授与导游技能双提升

发布日期:2025-05-22访问量 :89


WELCOME BACK TO SCHOOL

为深耕教学质量,激发教研活力,5 月 21 日下午,研学专业李坤峰老师于学前楼 209 教室,精心打造了一堂极具深度与趣味的《中国旅游地理》公开课。课程以华南、西南两大旅游区为轴线,通过 “实践 - 理论 - 实践” 的教学模式,带领学生穿梭于山海人文之间,提升学生的旅游地理知识储备与导游讲解专业技能的双重进阶。

课程以一场华南旅游区之 “鼓浪屿讲解秀” 拉开帷幕。学生们化身专业导游,从鼓浪屿名字由来,日光岩的地质变迁等内容娓娓道来。有的同学深挖菽庄花园 “藏海”“巧借” 的造园智慧,有的聚焦郑成功雕像背后的历史风云,还不忘推介当地特色美食,生动诠释 “吃住行游购娱” 旅游六要素,现场讲解声情并茂,掌声此起彼伏。   

图片
图片

在点评环节

图片

李坤峰老师切换 “导游” 与 “游客” 双重视角,对学生们的表现进行了多维度、深层次的点评。在内容层面,他对讲解的准确性、完整性严格把关;在表达形式上,细致考量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、肢体语言的自然协调,以及与 “游客” 互动的有效性。李老师既高度赞扬了学生们讲解内容详实、景点特色挖掘精准等亮点,也直言不讳地指出部分学生存在语速过快导致信息传递不畅、肢体语言僵硬影响讲解感染力等问题,给出相应的改进建议。他着重强调:“导游讲解不是机械的知识背诵,而是要在传递准确信息的同时,注重与游客的情感共鸣,用生动的讲述为游客打造身临其境的旅游体验。”    

图片

知识探索的第二站

图片

李老师以仿真旅行社接团任务单为  “钥匙”,开启知识探索之门。在引导学生对旅游对象展开深入旅游心理分析后,李老师以专业且生动的语言,为学生们勾勒出西南旅游区的壮丽画卷。这片涵盖重庆市、四川省、云南省和贵州省的广袤地域,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重要聚居地,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多元的人文风情。李老师细致拆解,将西南旅游区划分为横断山脉区、云贵高原、四川盆地三大地理单元:横断山脉区河流纵横,水系如脉络般交织,山河相间的地貌雄浑壮阔;云贵高原地形错综复杂,岩溶地貌鬼斧神工,溶洞、石林等景观星罗棋布;四川盆地因土壤富含氧化铁,被赋予 “红色盆” 的美誉,在历史长河中沉淀着独特韵味。谈及气候特点,李老师结合当地民谚,生动描绘出贵州 “天无三日晴” 的多变气候,云南昆明 “四季如春” 的奇妙气象,以及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下 “冬暖、春早、夏热、无霜期长” 的鲜明特征,让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鲜活可感。   

图片

课程尾声

图片

李老师布置了 “西南景区沉浸式讲解” 作业,并要求学生运用课堂所学,撰写具有个人特色的讲解词用于下一次课的展示。

图片

课后,李坤峰老师组织研学教研室的老师们对课程进行复盘教研和评课。大家围绕教学方法创新、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,为进一步优化教学、提升课堂质量积累经验。  

此次《中国旅游地理》公开课,为研学专业学生构建起 “学 — 思 — 践 — 悟” 的完整学习闭环,不仅让学生对中国旅游地理知识有了更深刻理解,也为教师间的教学交流与成长搭建了平台,推动研学专业教学水平。

责任编辑:学前教育系媒体部

一审:雷乙

二审:谢夏冰

三审:翁秀琴


联系我们